從云岡石窟景區出來我們打算去大同古城墻,和觀音堂看“三龍壁”。
大同古城墻
大同古城墻有東、西、南、北四個門,目前只有南門——永泰門開放為登城墻的入口。
大同城筑邑歷史應該說相當悠久了,大同處于游牧與農耕交匯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城防顯得尤其重要。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奉命在遼、金、元原有的舊城基礎上增建、擴建而成,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城墻。
整個城墻有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四個城門,其中南門城樓最雄壯,為三層重樓,面寬61米,進深23.35米。
城墻一律以規整有制的石條、石板、石方為基礎,墻體在原城墻基礎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磚。高約14米,比西安古城墻高2米,最寬處16.6米,比南京古城墻最寬處還寬6.6米。
大同城墻大致呈正方形,城墻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城墻外馬面凸凹相間,排列有序,修建得相當精致。城墻四角建有角樓和控軍臺,四座角樓中尤其以西北角樓最雄偉,呈八角形,稱為“乾樓”。
距離墻約40米處還修有寬10米,深5米的護城河,四座城門外建有甕城,甕城外又筑有月城,將甕城圈在其中,設有城門。這樣,出入大同城必須經三道門卡,各門上還建“箭樓”或二層“匾樓”。
城墻高大雄偉,堅固險峻,各種防御設施齊備,可謂層層設卡、固若金湯,在北部邊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享有“巍然重鎮”,“ 北方鎖鑰”之譽。
如此堅固的城池在清順治六年遭受重創被削掉五尺,失去了往日的雄風,直到2008年大同城墻才依照明代的規制再度修復,復原了城墻的輝煌。修復后的古城墻雄偉壯觀,在城墻上可以遠眺、俯瞰太原古城的舊顏新貌。復建后的大同古城墻是國家級4A級景區,也是為“大同八景”之一。
大同城墻四周修筑了54座望樓、96座窩鋪,四面城墻建有580對垛子,代表當時大同所轄村莊數。雁塔是城墻上最醒目的標志性建筑,我們在城墻上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只走了半圈,很多地方都沒有走到,大同城墻的規模之大、看點之多超出了我們的預計,導致對時間預估不足。
大同古城墻Tips:
開放時間:09:00-21:00,20:30分停止進入景區。
門票價格:游客只要憑身份證可以免費領票,登城墻。
三龍壁
觀音堂沒有開放,因此并不在我們的行程安排中,只是在要去云岡石窟的路上司機順道帶我們去看一下三龍壁。
三龍壁位于城西同云公路中段,原是遼建觀音堂山門前的照壁,是大同唯一的雙面琉璃龍壁。三龍壁高6米,厚1.2米,長12米。
三龍壁的青石基礎上筑有須彌座,下層是二獅相爭圖,中層是奔馬、麒麟等,上層的行龍是二龍戲珠圖案,每層的每個雕獸之間均以竹柱相隔聯。
三龍壁兩面各有三條高三米的黃色琉璃巨龍,各龍之間的布局對稱中略有變化,前后左右彼此關照。北面的三條龍,鑲有火珠,南面三條則無。南北兩面的龍形態靜中有動,都是龍頭朝上呈飛騰狀,高超的技藝使龍產生了蛟龍騰飛的神韻。
三龍壁頂部的四周有四十組仿木結構的琉璃斗拱,承托著五脊琉璃瓦頂、脊獸、龍吻,造型優美,色澤艷麗。
三龍壁Tips:
地址:大同市城西同云公路中段觀音堂
交通:3、10、12路車觀音堂站步行150米可達。
開放時間:夏季8:00-18:00,冬季8:30-17:30
門票:不進觀音堂無需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