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地處安多、康巴、嘉絨藏區結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壤塘民居建筑獨具魅力,形成一種崇尚凝重、沉穩的民居風格。這些建筑,大多建在高聳云天的懸崖峭壁上,有“懸天藏寨”之稱。修卡藏寨只是這些“懸天藏寨”的代表之一。
沿途駕車而來,一定要根據實際導航的情況和觀察路面,由于這個懸天藏寨并不在路邊,所以很容易錯過,需要及時的觀察山頂的建筑,如果遠處看到有山頂大小不一的建筑矗立,基本可以判定就在這位置,將車輛停好以后,可以前往。
兩種方式可以抵達這里,停好車以后必須徒步上山,由于這個藏寨目前正在修繕維護當中,個別路段并不好走,所以上山一定要注意安全,抵達目的地后,大部分的房屋只是作為存放物品為主,有一部分個別的還有人居住。
修卡懸天藏寨位于平均海拔3450米的高山懸崖之上,這里最早始建于1771年,原本是土司的官寨,解放后被分配給當地貧困農牧民居住。修卡懸天藏寨所處的山如同“神鳥”(鳳凰)的體型,藏寨恰好位于鳳凰的嘴上,故又稱為鳳凰寨。據《阿壩州志》和《壤塘縣志》記載,1936年6-7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第四方面軍的一只部隊也曾經過此地,且在修卡藏寨宿營一個多月。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在這里也可以看到非同一般的景觀,目前,整個寨子可以看到的保存有5棟房屋,均為依山而建,三面臨崖,地勢險要,僅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寨子,具有易守難攻、利于觀察等特點,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在這些房屋的后面還有一些建筑,同樣有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居住。
這里相傳為避免戰爭而建,與西藏的雍布拉康宮殿可媲美。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如今已經長達200多年歷史,是研究藏民族建筑史的“活化石”。2016年,修卡懸天藏寨還被入選為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
對于這樣的建筑,可能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也將只會作為游覽參觀和研究使用,不會再有更多的功能,而在過去,早期作為官寨的時候,既是作為保衛的前哨,同時也是瞭望臺,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即使后來作為普通的藏民居住,其實在生活方面也有諸多不便。
這里地理位置的關系,海拔較高,整個冬天的時間比較長,尤其是有風的時候,住在這里其實還是需要經受很大的考驗,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才顯現出這里的獨特。
將近200年的時間,經歷了各種風吹雨打,甚至地震的侵襲,能夠在懸崖之上還能繼續的保留完好,也算是一種奇跡,當地人說上面的房屋多數為三層,主要以石、土、木結構為主,很堅固,也很暖和。修卡藏語意為柏樹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柏樹的發源地,實際上除了古老的房屋,山上確實有很多老柏樹。
從山下走到山上,路上能看到的變化不大,崎嶇的路面大部分情況下僅夠不多的人在路上行走,不過游客人數不多,倒也顯得十分安靜,偶爾能夠看到住在當地的一些居民。
陽光正好,夏秋季節是最好的時候,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四周的光線很充足,環境很自然,顯得這里也非常自然!
修卡藏寨只是這些“懸天藏寨”的代表之一。他們作為漫長歷史長河中這方水土上的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是一種凝固了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