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是北京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里也是京城人最喜歡的寺廟之一,來這里燒香的人絡繹不絕。
從金代以后,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里來進香禮佛,特別是從明代之后,潭柘寺就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個固定場所,在每年潭柘寺舉辦佛門盛會的時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都會來到潭柘寺,場面極其壯觀。
如今,雖然沒有以前那么多的人,但是每年正月初一還是有很多人排隊來敬香祈福。一年四季游玩進香的人依然很多。潭柘寺除了春天的玉蘭美不勝收,寺院中的一對千年銀杏樹也是非常的壯觀,尤其是到秋季,遮天蔽日的樹冠,金燦燦的將寺院覆蓋。
周末天氣不錯,約上好友一起來潭柘寺賞秋,正是銀杏樹最美的時候,葉子黃的剛剛好,早來或者晚來都不及現在如此地美。
這對銀杏樹,樹齡在千年以上,帝王樹1400多年,配王樹是為了與帝王樹配對而栽種,所以樹齡略小一點,不過看起來配王樹比帝王樹更加旺盛。這兩棵樹都是雄性銀杏樹,所以不結果實。
趕上周末,來這里賞秋的人真不少。要么早來,要么就平時來,周末停車比較費勁,停車場都停滿了,只能停在距離寺廟比較遠的地方,步行過去。
賞秋的同時再看看潭柘寺的兩個寶貝和白塔。
寶鍋:天王殿前有一口大銅鍋,是和尚們炒菜所用。這里原來是灶房,安放有三口大銅鍋(蒸饅頭、熬粥、炒菜),現僅存炒菜鍋。三口鍋中最大的一口鍋是熬鍋,直徑12尺,深6尺有余,壁厚6寸。僧人們刷鍋時,都要用梯子下到鍋里去刷。這口大鍋熬一鍋粥要煮一石二斗小米,由七八個和尚燒火,要用數擔干柴,用文火熬上十幾個小時,可以供全寺的僧人吃一天。在京西地區有一句民間諺語,“潭柘寺的粥鍋,加水不加米”。
大銅鍋的灶坑有一丈多深,在灶眼的上方,鑲嵌著一塊漢白玉石匾額,上刻“潭柘寺”三個大字。當年寺內的老方丈害怕寺院遭受火災,因而刻了這塊石匾,鑲嵌在灶口的上方,每天被火焚燒,據說這樣就可以使寺院免于火災。同時也是時時刻刻提醒燒火的僧人,小心用火,防止火災。與此相對,在北京城內地安門橋下,有一塊刻有“北京城”三個字的小石碑,整天泡在水里,據說這樣可以使北京城免于水災。
石魚: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
雙鳳舞塔松:在寺院后面還有一座白塔,有趣的是塔的兩邊各有一棵形態奇異的古松。西側的一棵略向東傾斜,在樹的尖頂上有一小樹折曲成為三角形,宛如鳳頭,鳳頭上高聳著一蓬松針,好像鳳凰頭上高挑的翎毛。樹身上,兩根大側枝橫生并微翹,好像鳳凰張開的翅膀。東側的一棵樹身略向西傾斜,樹身修長,干體扭曲,形態婀娜。這兩株古松好像兩只翠鳳在白塔前飛舞盤旋,因而被稱之為“雙鳳舞塔松”。
寺院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兩棵古松樹,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潭柘寺的由來其實和柘樹有關,柘樹是潭柘寺賴以成名的寶貴樹種。柘樹又名黃桑、奴柘,為??菩棠?,雌雄異株,夏季開花,其根、莖、皮、葉、果實均可入藥。柘樹木質堅硬,紋理細密,樹枝有彈性,古人用以做弓背。柘樹生長在南方,北方罕見,因此潭柘寺的柘樹稀有而珍貴。潭柘寺古有“柘樹千章”,遍布于四野山坡。后來傳說潭柘寺的柘樹皮能治婦女不孕癥,人們爭相剝去柘樹皮,因而使山里的柘樹幾乎滅絕?,F在景區內的柘樹是運用壓條的方法,從后山移植、繁育起來的,是潭柘寺僅存的幾棵。寺院山門外這棵尤其珍貴。
其實,潭柘寺里的故事很多,需要慢慢尋找,用心體會。
一棵樹,一塊石頭,一個牌匾都是故事……
潭柘寺香火很旺,香客們絡繹不絕,尤其是很多年輕人都來進香,聽她們說許愿很靈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