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山東出響馬,四川出盜賊,陜西刀客滿天飛,河南遍地溜光錘?!钡恼f法,正像許多俠客小說中開篇所講:民不聊生、盜賊蜂起。這些匪類多由生活所迫,未必都是生來大惡之人。
河北的平山縣古時屬于山區,方言俚語甚重,一般來講外地人基本聽不懂,所以平山縣志中有相當大的篇幅來做講解。平山人如果看見誰家訓孩子就會前去解勸:便響馬NIA啦。意思就是說別訓斥、嚇唬、恐嚇人家孩子啦。這里面的響馬(發音)和我們通常說的響馬是否是一個,就不得而知了?;蛟S大人是在用響馬來嚇唬孩子。
傳說五百多年前平山的迪山云頂上有伙響馬,是農民起義失敗而流落到此的。這些人都是直隸霸州的養馬民牧人,由于官府的苛捐雜稅不堪重負,被迫落草成寇。
響馬寨地處高山、遠離市井,雖不能說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是居高臨下、一覽無余,稍有風聲便可鉆進山野、隱蔽洞穴。
領頭的叫張燕德,綽號:云中龍。明朝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為人果斷干練、俠肝義膽,據說兵敗墜水,險喪小命,后由王母山遇仙搭救方獲重生,遂上迪山建立響馬寨。
窮苦出身的張燕德雖落草為寇,卻不失狹義本色,在響馬寨立下了嚴明的寨規:
五搶:搶貪官、搶惡霸、搶商賈、搶出租、搶放債。
五不搶:貧苦人家不搶;節婦孝子不搶;殘疾人員不搶;清官還鄉;進京趕考、出游郎中不搶;出家修行不搶。
由此可見,響馬寨的確是義匪。
至于我們今天看到的響馬寨我想肯定和當年的絕然不同,它不過是通過歷史傳說而展現給游客的一種可觀的形式,旅游其實就是講故事。而山中的響馬洞則更可信
這里的聚義廳我想一定是參考了座山雕的威虎廳,典型的一張虎皮八把交椅,讓人不禁想起“老九不能走”的金句來。
響馬寨還有一條街,稱為響馬寨集市。傳說山上的響馬經常會把搶來的浮財在這里散給生活難以為繼的窮人。有時也會用搶來的錢物在這里換購些生活用品。
這伙響馬究竟在這里生存了多少年,不得而知。但是,我在旅游車司機口中聽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版本。說抗日戰爭中響馬寨的響馬經常騷擾、打擊距離不遠對面山頭上堡壘群里的日寇。
兩個山頭雖然距離不遠,但是在交通不便的當年,想打一仗恐怕還是要費些力氣的。另外,我判斷他口中的響馬應該就是當年的八路軍游擊隊。您說呢?